贵州荔波:“四抓四促”推动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
时间:2025-04-24 来源: 作者:
近年来,荔波县紧紧把握八要素和五步工作法,按照一县一业、一乡一特、一村一品和长短结合发展思路,打造形成1+5+N产业扶贫工作格局,有针对性培育特色优势产业,采取先找市场、再抓生产、产销挂钩、以销定产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,大力引进和发展食用菌种植项目。
朝阳镇洪江村两委在食用菌生产棚检查种植情况
茂兰镇党委书记王兴壮(左一)与罗家村党支部书记任宗海(右一)在食用菌生产车间讨论种植情况
抓示范带动,促规模发展。注重发挥企业、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示范带动作用,采取公司(合作社)+农户(贫困户入股)经营模式,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。一是企业示范带动。通过发挥企业技术优势、市场优势,探索龙头企业+村级经济组织+农户以强带弱等方式,鼓励国有企业(龙头企业)持股引领、经济能人领办、群众参与。二是合作社示范带动。探索村社合一发展村级食用菌种植合作社,鼓励村两委干部、大学毕业生等领办、创办经济组织,吸纳散户、贫困户抱团发展。如:拉先村外出经商党员潘银节回村创办食用菌合作社,按每户群众1万元入股合作社,吸纳带动50户参与种植食用菌25亩,建成大棚17个,2018年试点种植后户均增收800元。三是党员示范带动。村两委、驻村队员进村入户宣传政策,并通过设立党员干部扶贫示范棚、责任田等,对帮扶责任人及帮带贫困户信息进行公示,发挥党员带动脱贫效应。2018年,荔波县共成立食用菌种植合作社11个、引进企业4家,培育党员致富能手61人,辐射带动569户2117人参与种植。
茂兰镇罗家村贫困户妇女在生产线上生产菌棒
抓技术培训,促增产提质。一是以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为契机,组建农业资深专家组,按一产业一专家组的原则,对镇、村食用菌种植项目进行精准把脉、精准指导,确保每个食用菌种植基地发展有成效。二是强化县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指导,积极开展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,让群众掌握食用菌无公害栽培及病虫防治技术,提高贫困户食用菌种植技术水平,提高产品商品率,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。三是开展技术培训,结合种植户需求,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开展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5期,培训425人次,其中贫困户102人次,累计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份。同时,常态化开展技术指导,根据不同栽培季节到田间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,确保规范化栽培。
小七孔镇尧花村种植户黎以当夫妻在地里售卖木耳
抓利益联结,促脱贫致富。一是创新模式,稳定收益。主要采取三种方式,即:大棚承包。食用菌种植企业将食用菌大棚承包给贫困户,企业负责购买菌棒、销售以及保温保湿设施,贫困户负责大棚种植,双方约定收益分成。入股分红。对于无劳动力贫困户,利用小额扶贫贷款入股,由企业或合作社管理,按约定参与分红。基地务工。食用菌生产过程中,对采菇、削菇、装袋用工量极大,贫困户可以直接在基地务工,获取劳务费。黎明关水族乡尧古村贫困户吴蒙开,以财政扶贫项目资金30000元入股荔波县联科食用菌有限公司,按项目利益联结机制获得项目入股分红1500元;此外其还通过参加菌场日常种植管理务工,每年获取劳务报酬7000元以上,该户2018年通过食用菌产业发展累计增加收入8500元,人均增收4250元。二是产销对接,化解风险。通过农超、农餐、农企、农批等对接方式,由企业、合作社外联市场、内接农户,采取订单生产、订单收购等形式,组织产品进入市场,实现自主种植与大市场充分对接;充分利用县、乡、村三级电商平台,开展线上交易,拓宽销售渠道,有效解决贫困户销售难问题,有效减低贫困户市场风险。通过进一步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,带动贫困户316户1187人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,实现企业做大做强和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双赢。